山捻子好吃吗?
“三捻子”,学名乌饭树,又名南天竹、红杷子等,属小灌木植物,原产于中国,在江南地区均有栽培,性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性不强,多生长在疏林或山坡阴处。 叶互生,纸质有锯齿,形如枇杷叶但较小;夏季开淡粉色花,成聚伞花序生于枝梢;浆果球状,成熟后黑紫色。 叶、根、果实均可入药。其嫩叶可做菜食用(做馅、炒菜),也可作为茶叶代用品。它的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,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。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是南瓜的38倍、蔬菜中维生素B1的10倍以上,维生素C含量更是苹果的27倍、香蕉的5倍。 除了丰富的营养外,它的药用价值也是很大的。
据《中药大辞典》载,本品具有止咳化痰、清热解毒、明目健胃的功能,主治咳嗽痰喘、腹泻痢疾、咽喉肿痛、痈疽疔疮、目赤翳障等病症。对治疗高血压、冠心病也有显著疗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,三捻子的水提取物有轻度扩张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,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减少炎细胞浸润,抑制结核杆菌生长,还具有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抗肿瘤、抗突变的作用。
我小的时候,农村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,虽然山捻子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,但是人们对它最大的印象还是作为水果的味道如何。我的记忆中,那时候山捻子的果子刚成熟的时候,黄灿灿的很漂亮,但是味道却很一般,酸涩味很重,和现在的口感简直天差地别。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,现在市面上也很少见到卖山捻子的。如果你也很馋这口儿时味道的话,不妨找一找吧!
山捻子又叫山菍,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野牡丹科,是野牡丹属的灌木植物,山捻子的果实可以作为蔬菜食用,也可以入药,有收敛,止泻的功效,下面为您揭秘山捻子好不好吃。
山捻子,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小叶梾黄栌的果实,果实近圆球形或卵形,果皮紫黑色。它又名山奈子、石茄子,生长于海拔200--700米的山谷山沟坡地和溪谷旁灌丛中。在我国闽、粤、台、桂等地分布较广。
5—7月,是山捻子花朵盛开的时节,一簇簇小白花绽放于翠叶红茎之间,煞是好看。8—10月果熟后,圆溜溜的果实透着紫红色的光亮,很是诱人。别看山捻子其貌不扬,其味却是极其诱人。
将山捻子置入碗中,用开水冲泡,再用筷子上下翻压几次,待汁水呈深褐色时即可饮用。其味略酸而微涩,有蜜桃和李子般的混合果香。频频呷饮,余味甚为悠长。饮完之瓜,其籽仍可供慢慢吸吮,味甘甜而芳香,直至味尽,再弃之。
山捻子的吃法亦多,若将采摘的山捻子淘洗干净,直接放入盛有冰糖的锅内,加适量的清水同煮片刻,糖汁液浓,起锅凉后放人瓶中冷藏。每日可多次饮用。其味甘甜而芳香,是夏令十分可口清凉饮料。
亦可将山捻子洗净,置大口锅内,加人适量的水和白糖用小火焖煮至汁浓液稠,起锅放人瓶中贮存备用。可随取蘸糯米饭、红薯饭食用,或蘸粳米稀饭食用。其味香甜而微酸,口感甚为甘洌。
还可将糯米蒸成糯米饭,与刚从汤锅内捞起的熟山捻子混合,搅拌均匀,加点红糖,装人锅内焖十分钟,取出,其味甜香、鲜美可口。亦可将山捻子做成果酱。先将山捻子洗净捣烂,加入适量白糖,投入锅内煮沸,熬至浓稠即可离火,趁热用纱布将渣滤净,将滤液倒入瓶中密封贮存。食用时可与各种米糕、面食以及面包和馒头等混和,其味十分芳甜芳香。
山捻子还是一味中药,能治腹泻等症。其味甘而性平,人肝、脾二经。有“敛肾止滑、固肠止泻”等功效,尤其善于收敛。
《岭南采药录》言其“解热利小便,治白浊”。《福建中草药》亦载其能“收敛止泻,固肾遗精。”有肾虚遗精,小便白浊者,可单用鲜山捻子适量,洗净煎汤代茶频服,连用数日即可见效。
若脾胃虚衰,久痢不愈者,可用鲜山捻子500克,生鸡蛋12个去壳,将鸡蛋搅匀,与山捻子一起倒人锅内,加1500毫升开水,煎至1000毫升,去渣,再加入白糖120克,搅匀使之溶解,分3次温服。每日1剂,连服即愈。此外,据有关报导,山捻子还能治慢性气管炎、月经不调、小便淋浊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