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肉筋头巴脑好吃吗?

陈文学陈文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作为一个东北人,其实不太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牛筋和猪蹄这种“多余”的东西…… 做卤味我都是挑喜欢的买,一般就是选猪耳朵、猪尾巴、猪心,有时候还有猪蹄(我最喜欢炖得烂烂的猪蹄)。但肯定不选牛筋啊…… 做火锅我也是只选自己喜欢的肉啊,毛肚鸭肠什么都来一点,但也不选牛筋啊…… 为什么到了“筋头巴脑”这里反而要选择它了呢? 我在沈阳吃过一次,跟同学一起,实在受不了那个味道了,又咸又腥……

回到问题本身,首先这个名称就有点误导性——所谓的筋头巴脑难道不是筋头和脑花吗…… 搜索了一下,百度显示“筋头巴脑”这个名字为石家庄某餐饮公司注册(2017年6月),那之前呢?是否叫其他的名称? 而“筋斗吧脑”这个词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是有一个的,解释是“指用糯米或米粉制成的糕”,并没有“食品”的意思。 所以我觉得可能是一个地方的语言习惯让“筋斗吧脑”引申出了现在的“筋头巴脑”,而真正的“筋头巴脑”可能是其他名称。 当然这是根据字面意思猜测而已。

另外再说一下口感,牛筋的味道确实比较独特,像胶皮一样但又没那么粘糊,有嚼劲但不费牙口,我喜欢沾着小料吃,这样腥味就不突出了。不过这种好吃的体验可能只有吃纯手工艺制作的卤味才有吧。现在大多数的都是工业化的加工产品,味道肯定是差不离的,而且越贵的东西往往味道也会越差。 关于猪蹄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,爱吃的人爱到极致,不爱的人嗤之以鼻。反正我是觉得猪蹄的味道比猪肉要好一些。

敬正芳敬正芳优质答主

筋头巴脑是牛身上一些筋肉丛生的部位。

用回民的话说就是“上头”的肉。之所以“上头”,是因为它长得奇奇怪怪,不似黄瓜条、磨裆、弓把肉那些腱肉长得光溜顺溜,更不及里脊肉、排骨、肉眼牛扒那些贵气。是牛身上一些筋肉丛生的部位。

老北京人就叫它“腱子肉”。不过,真正的腱子肉指的是牛后腿上的肌腱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筋头巴脑”。真正的“筋头巴脑”生长在脊骨两侧,附于腰椎上,呈黄豆粒大小的疙瘩(也有大点的小块儿)。

老北京人把“腱子肉”或“筋头巴脑”炖在一起,再加海带之类的下锅,熬出的大骨髓香的炖肉汤,加上切得薄薄的热火烧,就是地道的老北京腱子肉火烧。

在陕甘宁一带回民家中,或是回民牛羊肉馆子,都会将“筋头巴脑”炖烂,拌以辣子炒成主菜,非常有嚼头。牛身上的筋头巴脑还有另一派用场,那就是做生吃。日本料理中有冷吃牛肉,也有牛肉生鱼片,那是用黄瓜条什么的腱肉切成的。其实,真正有嚼头(生吃)的应是筋头巴脑。

日本料理中有一种冷吃牛肉,切成两头细尖,中间细嫩的肉片(那叫“鹤嘴”),上面再沾以生鸡蛋清。在韩国料理中也有一种生吃嫩牛肉,切成极薄的片,用生鸡蛋清、芝麻酱、辣酱蘸着吃。但在朝鲜族人中,有一种吃法儿跟回民一样,将牛身上长得奇奇怪怪的“筋头巴脑”切成薄片生吃,上面再用辣椒蘸一下,那叫一个过瘾。

日本、韩国、朝鲜人为什么偏爱生吃牛肉?因为牛肉很“实”,不像猪肉那样嫩,炖熟的牛肉不如生吃筋头巴脑来得有“嚼头儿”。

现在北京有些酒楼也推出“凉拌筋头巴脑”,实际上那是将炖熟的腱子肉或筋头巴脑切薄丝,加上葱丝、蒜丝、辣椒丝,以麻酱和花椒油、酱油、醋、糖凉拌而成。真正的生吃筋头巴脑,只有在北京“簋街”上的“阿西西”意大利餐厅中供应“生牛肉”时才能吃到,那种生牛肉就是筋头巴脑。但上菜时少给辣椒,客人自己要。当然北京一些日本料理店也有供应生筋头巴脑冷吃,但不多。

现在北京、上海的一些牛排馆也有生吃筋头巴脑的供应,不过少有人吃。一些吃日式生牛肉刺身的食客,对生筋头巴脑却有些退却,可能是觉得生筋头巴脑有些“怪”,又长得奇形怪状,不像黄瓜条、里脊、牛排那样好看,所以有“怯”之意,实属遗憾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