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面如何好吃?
谢邀 题主应该是一个喜欢下厨的人,我也有同样的爱好。因此也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做法和经验。和题主分享。 首先,和面很重要!想要面条劲道,就和得硬一点;反之如果想要软的面条,就把面和得软一些。不过要注意,不管怎么和,面和得软硬度要一致。然后盖上盖子或保鲜膜,让面团进行发酵。(我一般在周末做大量面食的时候把面团和好,放到冰箱的冷冻层里冻起来,平时早上做起来很方便)
第二,就是擀面了。如果是买回来现成的饺子皮,就直接用;如果自己是擀的饺子皮,那就需要用擀杖擀成薄片。然后加上盐、鸡蛋、花椒粉等调成糊状的佐料,抹在薄饼上并充分搅拌均匀。这里要注意的是,调好糊后,不要马上就开始擀,要静置10分钟左右,让面糊更加充分融合,做出来的才更好吃。
第三,蒸制或者煮制。一般家里都有蒸锅吧,如果还没有的话就买个电蒸锅。水开之后放入面剂,蒸15-20分钟即可。如果喜欢脆的,就可以早些出锅;如果喜欢吃软的,就晚些出锅。注意观察,防止煎烧。 我一般都是早上起来做好面糊,放在蒸锅里让它慢慢发酵。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拿出来蒸一下就可以了。这样既节省时间,又可以让面食更入味。
第四,炸制。有些面食是需要油炸的。比如说春卷、麻叶等等。这一步其实可以交给卖速冻食品的地方去做。自己在家也可以做。我是在网上买的炸锅,挺方便的,推荐选购。
面粉是个神奇的东西,既可以在油锅里变出金黄酥脆的面点饼干,也可以在蒸笼里成为蓬松暄软的馒头包子;既可以是甘当绿叶、低调隐忍的薄饼饺子皮,也可以是争奇斗艳、独领风骚的花馒头。
当然,“人”各有命,“面”各有用,在追求色香味形种种外在美感以及内部质量的同时,安全是第一位的。对面制品生产加工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,以及对面制品中添加剂的疑问,下面说下我怎么看待和理解的。
发酵
包子、馒头、花卷等传统的北方面点是利用发酵技术制作出来的,发酵实质上是利用酵母菌的繁殖代谢能力,使面粉中丰富的淀粉发酵产生气体,同时伴随诸多风味代谢物的产生,从而使面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,其多孔性结构使得面点具有暄软可口、易于消化的特性。
而酵母菌的繁殖代谢需要适宜的温度,因此,传统发酵面制品的产生多集中在南北温度较为适中的地区,而在我国纬度较低的广大南方,则因为夏季炎热高温难以制作发酵面点。
于是利用碳酸氢钠(俗称碱面儿)和碳酸氢铵等化学膨松剂的“死面”饼、包子应运而生。这种面点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酵,也省去了长时间发酵的人力物力成本,因此在南方使用相当普遍而且制作大量面点时也常常使用。不过,如果加碱量掌握不好,面点制作完成后就会有刺鼻的氨味和苦味,这也是很多面点被怀疑加入小苏打等的原因。
实际上加碱面点的制作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,在现代餐饮作坊仍然非常普遍,只要在合理的量之内,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。
戗面馒头
戗面馒头是我国北方独特的面点,是利用第一次揉发好的面团揉入新的干面粉,重复多次后制作出来的面团,再用其制作馒头的方法,具有口感爽滑、劲道、富有咬劲的特点,是一种特殊的制作方法。
因为其加入大量的干粉,一般不会出现发酵的碱被中和掉的现象,因此往往会加入适量纯碱调入水中后兑入面团中,这样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,同时又不会在馒头成型过程中产生苦味。因此,戗面馒头中适当添加碱水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在对面制品安全性的诸多传言中,还有一种说法是面点中添加硫酸铝钾等的矾,这种加了“明矾”的油条、麻花等产品因为含有铝元素,而被传言为“能让人脑萎缩、老年痴呆”等,因此也成为广大民众担心的问题。
面点中的矾
确实,在我国过去制作油条等蓬松面点时,大多使用含有铝的明矾作为膨松剂。不过,近年来为解决这些食品中铝的危害问题,国内外研究开发了无铝油条剂,并且在面粉制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餐饮业中得到了大规模应用。现在大家吃到的正规供应商的油条、麻花等基本上已经不会接触到明矾了。
因此,在知道面粉里可以加碱、加矾等“内幕”以后,大家会发现其基本都是传统技艺,从古到今使用非常普遍而且并没有听说出现什么问题。另外,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心,是人之常情,但是也别被一些说法搞得过分紧张,只要不是经常食用一些非常规食品,还是不会有安全风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