煲仔菜用什么功效与作用?
煲仔菜用功效与作用煲仔菜是广东常用的传统菜肴。又叫瓦煲菜。就是用瓦煲的烹制的菜肴。广式菜肴的重要特征就是用料广泛,取料注重生料、嫩料,讲究主料入味,口味偏淡偏甜,脆嫩滑爽,烹调方法多种多样,有蒸、煲、炖、溜、炸、涮等等。瓦煲菜就是其中之一。
瓦煲菜是广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名菜。它风味独特,造型别致,汤鲜味浓,香气扑鼻,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。用瓦煲烹制菜肴,不仅讲究食物的味道美,而且讲究装饰美和造型美。例如瓦煲鸡,造型就像一副象棋子,黑糊糊的鸡块仿佛武士盔甲,配上鲜艳水果点缀,既好看又好味,是宴客的好去处。
瓦煲具有存放周期长的优势,能延长菜肴的保鲜时间和增加菜肴的香味,且容易存放和携带。同时,瓦煲经过焙烧而成,导热迅速,保温性能好,使用方便,正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收藏。
煲仔菜的历史
“砂锅煮饭,瓦罐煨汤”,在广东这是见怪不怪的事。可是要像东北那样大口吃肉,讲究快吃快走,那倒很难得见了。不过,“炖”东西确实很讲究,家里来客人了,要想快点做好几样拿得出手的“炖炖”实在是一件很不太容易的事。
我小时候,只要一到过年,爷爷为了犒劳一家老小,就会在初四、十五做几道“顿炖”佳肴。“顿”,方言读作“DUN”,与“炖”同音,而“顿”有一顿饭吃完的含义。
我最喜欢吃的就是“豉汁鸡”和“五味鸡”。那时过年,人家走亲戚都要送鸡送鸭的,我家送得更多。那些鸡其实都是乡下亲戚养的,然后托人带来给我家。那时过年,肉类是难得吃到的新鲜食材。当然,现在的概念跟过去不一样,人们生活水平很低,相对而言,过年时那种突然吃到鸡肉的兴奋与喜悦,确实是现在很难体验到的。那些鸡肉,自然是要煮熟了才食用。吃的时候,要挑出鸡骨棒和鸡脚等,然后从鸡身上取下一簇长著细毛的白鸡翅,用酱油泡着。接下来就开始动手制作“顿炖”。这些工序都要在年初三小姑婆来走亲戚的时候做。
做“顿炖”需要一定的厨艺,而且有些东西讲究“寸断”,即把原材料切成细小均匀的丁、末。做“顿炖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,因为有些东西是要预先熬制的。我家做“顿炖”,总是要做到年三十的年晚餐,这样才可保证在过年期间一直热热闹闹地招待客人。客人们对于“顿炖”总是大加赞赏,而且“顿炖”的食程比较长,有些东西可以保存几天不变质。
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,要请来了当地出名的“煎堆王”来做“煎堆”。“煎堆王”名叫黄亚福,他是过去高要县城西门口福兴茶楼的制煎堆大师傅,后来茶楼倒闭,他就开了间小店铺卖煎堆。他对做煎堆那是相当拿手,每次他做的煎堆,都做得很大,非常饱满圆润,而且一点都不爆裂,底部那层芝麻仁更酥香。那时候,街上还没有菜市场,我们这些小朋友就被大人派去买鸡鸭鱼肉和蔬菜还有面粉等,还有那黑棕色的碎葱头同样是不能缺少的。黄先生来了后,就在我家堂屋正中摆开阵脚,燃起木炭小火煎炸。他做的煎堆,个头硕大,饱满圆润,金黄色的外衣上面满布著细碎的花纹,就像美丽的瓷器一样。吃到嘴里,香香甜甜,酥酥脆脆,芝麻仁的味道十分浓郁。
到了年三十这天,我家高挂起红红的灯笼,门前贴起对联,屋内摆起香案,拜祖宗,吃团年饭,全家老小齐上阵,一共是九桌人。当然,这“九”有“长久”之意。吃过团年饭后,就开始向大小长辈年拜年了。除夕夜的“年碗”十分讲究,是鸡头和鸡尾巴。鸡头要整只的,而且在吃前要翻着对半剪开,鸡脑要取出,摆上盘中,看起来像鸡在思索的瞬间凝固了这一瞬。而鸡尾巴呢,要用竹签串起,在食用时丢到垃圾桶。这一碗鸡头鸡尾巴,寓意着“有头有尾”。
还有最重要的年夜饭中的“鸭方”也必须上。所谓“鸭方”,就是用荷叶包著的鸭肉,因为过去富有人家婚丧喜庆之时,都用荷叶包鸭肉来宴请客人,取其有头有尾之意;而后来呢,这荷叶包鸭肉就演变成用荷叶包著猪头肉或鹅头肉来端上了。而年夜饭中的“豆腐饭”是必须要吃的。这“豆腐饭”,其实不只是吃豆腐,还有饭以及青菜等等一起吃的。而餐桌上一定不能少了“煲仔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