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的辣椒为什么好吃?
“四川的辣椒为什么这么好吃”,这是个让人脑壳大、口水多的问题啊! 我就随便说说吧(虽然我根本不该乱说) 先引用一句袁枚的话 “麻辣”二字,始见于道光年间的《成都竹谱》; 而“麻辣烫”之名,则出现在民国年间张培毅的《川菜汇志》中。 也就是说到了近代才出现“麻辣烫”这个词。 那么前面几千年的辣椒川菜都用啥名字呢? 辣椒在明末传入中国后,最早的记载是在浙江。 所以辣椒刚进来的时候叫法很多,有椒、番椒、辣茄、海椒等。 (咦,这好像是我以前的网名来着……) 后来辣椒从沿海往内陆传播,又出现了朝天椒、指天椒等等名称,而四川那边则直接管辣椒叫海椒。
至于吃食方面嘛,明人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·辣椒》中有记载: “惟蜀中产者甚巨,名曰海椒。”“凡蜀中各种饮食,无不以海椒为作料。” 就是说明朝时候四川已经广泛种植辣椒了,而且在食物里大量使用辣椒。 要知道明朝的“吃”可很讲究的,除了满汉全席以外,江南菜清淡,四川菜火辣,都是当时有名的食肆。 那会儿的辣椒吃法也有很多种,生吃、熟吃都有。
熟了之后捣烂了用油辣椒,或者剁成辣椒酱,或者做成泡椒。 当然了,最普遍的做法还是把辣椒剁碎了用盐腌起来,这叫作“椒盐”。 现在四川还保留了很多用盐腌辣椒的做法,比如咸菜、萝卜干、大头菜等等。 这些菜以前可都是达官贵人饭桌上的主菜哦。 顺便提一句,现在川菜的“鱼香”其实也是一种混合了醋和辣椒的调味汁,起源于清末民初,不是老川菜的风格。
说了这么多,大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——
1. 四川辣椒最早叫做海椒,很早就用于做菜了;
2. 宋朝时四川的辣椒开始被叫做辣椒;
3. 辣椒这个名字是乾隆皇帝给起的;
4. 乾隆皇帝爱吃辣的,所以以后的辣椒菜肴在宫廷中非常盛行;
5. 乾隆以后,辣椒传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,于是中国人也慢慢爱吃起来了。
四川盆地四周有高山,盆地内温度较低,气候比较潮湿,人体排汗排汗排湿不如比较干热的地方顺畅,所以容易上火,容易疲倦.而辣椒,恰有很好的解腻、解热功能,能帮助人排汗加快体内循环、驱寒气,辣物质进入人体后,能刺激胃肠道增进食欲增加消化功能,使人增加体力,减轻困乏,从而增进人体的健康,因此,四川人喜欢吃辣椒。再加上四川的辣椒,品种多、色泽鲜、辣味浓、肉质厚,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,比葱、蒜的杀菌能力高出3到5倍,比其它地区产的辣椒质优味美,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理想的鲜佐佳品了。
四川辣椒以郫县豆瓣最为著名,郫县在成都市的西郊,是一个"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"的"天府之国"中的"膏腴"之地。这个小县城却以它那色泽红润鲜亮、辣味鲜美浓郁的豆瓣,闻名于世。
豆瓣是用当地产的上等蚕豆和汉姜与辣椒、盐巴、甜酒酿曲等掺和,通过酿制工艺后加工而成,制成豆瓣的蚕豆,也是因郫县地处水乡泽国,土质肥美,而具有蛋白质含量高,味美脆甜、肉厚而细腻的优良特点。酿制豆瓣的曲料和各种掺和调料也很讲究,酿制工艺更考究,酿制时把曲料粉撒在蚕豆和辣椒、精盐,甜酒的浆汁中,在发酵池里发酵,发酵后用细麻布绞取滤汁,将滤汁倒入盆内晾晒成糊状即制成了"保和豆瓣",用保和豆瓣进行再次酿造加工,即成鲜红油亮的"红油豆瓣",又称"酱红豆瓣",两种豆瓣均可调和各种菜肴用。酱红豆瓣既可制作各种冷吃菜又可制作各种热炒菜,著名的"鱼香肉丝""宫爆鸡丁""回锅肉""水煮鱼"等,都离不开豆瓣。吃米饭时把烧红苕皮、南瓜、胡豆等等菜,拌上少许豆瓣,再就上稀饭,保证你吃得满头冒汗,直呼过瘾!
四川的辣椒制品花样繁多,"糊辣壳"、"老干妈"、"老庙牌"等都是市场上销售最旺的四川辣椒制品品牌。把各种小鱼小虾和鸡鸭鹅兔等内脏杂碎,用辣椒腌制或糟制的菜肴也独树一帜,风味独特;特别是糟制的鸭肠,其味无比鲜美、无比过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