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筒做饭好吃吗?

暨淑天暨淑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用竹子做食材,制作美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古人就能将新鲜的竹子加工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。 据《尚书·费誓》载,周初傅说劝谏郑伯说:“茹毛饮血(生吃带毛的肉)而居不革,谓之茹荼”;《孟子·离娄上》也说:“庖丁解牛,曰:‘所好者道也……得理焉,尽解矣’。”这两处的“荼”“俞”皆指竹子的别名或俗称。说明当时的竹类菜肴已具相当水准。 唐代是餐饮发展的一个高峰,此时出现了一种用嫩竹筒蒸饭的方法,并将此方法带入东南亚各国,对亚洲的烹饪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。

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就有关于以竹筒饭待客的诗句,如《宴散》、《南园》其五等。在北宋时期,苏门四子中的秦观有诗云——“绕篱欹石自移来,窗外仙人未始栽。只向庭中盛丹砂,夜窗醒眼时开。” 这是将竹子作为一种食材入菜的极好见证。 而到了明清时期,虽然出现了用金属工具的炒菜方式,但用竹子和陶瓷器具制成的餐具仍然十分流行。

苑珂声苑珂声优质答主

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三年经济困难时期,我的家乡安徽舒城干汊河(皖西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的一个古镇,距县城45华里),是个缺粮的地方。特别是1960年,大旱导致农作物欠收,粮食产量锐减,为了能吃饱饭,生产队想了许多办法,其中之一就是用“大薯”(即红薯)代替粮食做饭。因为红薯不需细嚼就下肚,所以生产队规定每家每人每次打回一斤洋芋当饭,半斤籼米当菜。但一斤红薯当饭吃不饱,我爷爷就想出了一个良方,那就是用竹筒装饭做菜。

制作工序不复杂。每次打洋芋回家时,爷爷就让我上屋后毛竹园砍三根竹子,每根长约一尺五寸,分别用菜刀劈成长约五寸的筒,中间用钉锤凿个大圆孔,放入锅内加热煮一会,将煮出来的水倒掉,添进生米浸一会,再倒掉浊水。然后用锅铲在锅底(我家的锅是铁锅)铲上锅巴末,将它们撒在竹筒内,再加一些清水,盖上锅盖,灶底燃着了干草、枯枝和苞谷杆做燃料,猛火烧煮十五分钟,接着用慢火再烧十五分钟,一锅“竹筒装饭”就做熟了。

揭开锅盖,一锅清清亮亮热气腾腾的“竹筒装饭”展现在眼前,筒内米饭不糊不烂,清爽香甜。用筷子扒开米饭,锅巴的甜味伴着米饭的清香直钻鼻孔,未吃已陶醉……

如今,已年逾六旬的我回忆起当年的“竹筒装饭”,既觉得好笑,又觉得珍贵!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